搜索
歌曲  视频
论坛  文章
于文华名片

 
于文华:细行中婉转如水清韵(图)
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 2011-08-11  浏览次数:16814

于文华的歌声甜美动人
 
  提到很多人有浪费水、乱扔垃圾的陋习时,曾以一首《纤夫的爱》红遍大江南北的军旅歌唱家于文华说"真心疼"。前段时间,于文华被聘为"节能宣传大使",这位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一级演员身上,有着怎样的环保故事呢?
  1  她说,我们大家都有消费资源的福分,但没有浪费和透支的权利,资源应该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同享有的。
  于文华很早就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1年前,北京开始提倡垃圾分类,号召大家把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金属类的还要单独放置,很多小区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
  听到这个消息后,于文华特别高兴,她积极响应,把家里的垃圾认真地分类,细心地把空烟盒里的锡纸和外包装纸都拆开,还把旧本子中间的金属本脊和塑料皮、废纸分别放在不同的袋子里,然后兴冲冲提到楼下。没想到,写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里,垃圾却是混着放的。"可回收"桶里有厨房垃圾,"不可回收"桶里有废纸,她摇摇头,把自己拎着的垃圾分别放好。别人不负责,她还是要尽量做到垃圾分类。
  有一段时间,于文华经常去北京的大兴区办事。大兴是西瓜之乡,瓜熟时节,道路两边都是西瓜摊,摊主热情地向南来北往车辆上的人们兜售西瓜。有一天,她看到一个摊主用水泵抽上来的地下水浇西瓜,嘴里还大声地吆喝:"冰镇西瓜,又凉又甜,快来买啦!"果然,好多客人都跑过去买他的"冰镇西瓜"。
  看着地下水哗哗地流到西瓜上,再白白地流到地面上,于文华心疼了。她拿出手机拨打114查号台,找到北京市水利局的电话,告诉他们大兴区的路边有人私自抽地下水冰镇西瓜,请他们派人过来看看。电话那头不耐烦地说,你是谁呀,乱打电话,地下水不归我们水利局管。于文华没有报出姓名,尽管她是著名歌唱家。她说,在那个时刻,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公民,任何人看到浪费水的事情都应该管。
  尽管事情没有立即解决,但是于文华没有放弃。那段日子,每次经过同一个路段,她都会掏出电话。一次次电话,一次次失望,一个星期后,私自抽取地下水的行为终于被制止了。她说,我就爱管这样的"闲事"。
  和大多数"有车族"一样,于文华也把爱车交给洗车房清洁。在水枪的冲喷下,不多一会儿,一辆干干净净的车子就会回到她手上。渐渐地,她开始不安起来,看到高压水枪冲喷出巨大的水柱,她想,这要用多少水啊?于是,她又一次心疼了。从那以后,于文华索性就自己洗车了。车脏了,她就卷起袖子、带上抹布、拎上桶水,自己擦洗爱车。邻居有些不解,甚至有人悄悄议论说,这么有名的"腕儿"居然也自己擦车?于文华不在乎,她宁愿用手中的抹布一点点拂去灰尘泥土,这样,少用些水照样能清洁爱车。只要时间允许,于文华坚持自己擦车,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
  作为著名的军旅歌唱家,于文华经常去全国各地演出,每次住宾馆离开房间时,她都不忘拔下插电卡,断掉房间里的各种电器用电。一些人不以为然,房间交过钱了,用不用电都在房价里了。她总是说,这不是钱的事。
  于文华的词典里,浪费总是和"耻辱"连在一起。小时候在农村,她的爸爸告诫她要厉行节约,往往一粒粮食掉地上了,爸爸都要弯下身子捡起来。上学后,她用的练习本会正反面使用,先用铅笔,再用钢笔。那时的练习本纸张粗糙,钢笔一写就洇透纸面,即便这样的本子她也是把正反面写满了才换新的。父母的教诲烙印在于文华内心深处,影响着她的一生。
  节约水电、做好垃圾分类,谈起这些"小事",于文华总会用她那轻柔的声音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我看见浪费资源的现象感觉很心疼。我们大家都有消费资源的福分,但没有浪费和透支的权利,资源应该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同享有的。
  2  她说,环境保护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维护。咱们一起来维护家园,你看着舒服,我看着舒服,大家都高兴啊。
  于文华的年轻女助手崇敬地告诉记者,现在她也向于文华学习,处处节约用水,尽量避免用水"哗哗"直冲。她还教家里人和朋友都这样做,并得意地说:"这是于老师教的。"
  在一次接受央视财经频道记者采访时,于文华认真地对电视机前的观众呼吁,财富和金钱可以创造和积累,但资源会越用越少,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节约用水,保护资源。
  十几年前,于文华固定地租用了一辆出租车,日子一久就和司机熟悉了。一次,于文华在车上用纸巾擦汗后,把纸巾攥在手里。出租车司机说,您摇下车窗扔外面吧,反正没人看见。于文华只是笑了笑。司机又说,我吃完盒饭,打开车门塞车底下,车开走了,也没人知道是谁扔的。于文华听完后问:"别人没看见,你的心看见了吗?你自己的车收拾得很干净,想必家里也收拾得利利索索。其实,环境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维护。如果大家都乱丢垃圾,环境会是什么样呢?咱们一起来维护家园,你看着舒服,我看着舒服,大家都高兴啊。"
  司机边听边点头,当下表示以后再不乱丢垃圾了。
  有位常年跟着于文华的化妆师,深受于文华的影响。一次开车等红灯时,化妆师看见前面那辆车有人扔了一地废物。化妆师气冲冲地下车,捡起废物敲敲那辆车的车窗,车里人摇下车窗一脸疑惑。化妆师严肃地说,先生,这是您刚才丢的东西,请收回。车里人愣了,只得怏怏地收起废物。
  于文华还关注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她特别提到青少年环境意识的提高,是社会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说:"要从娃娃开始抓紧下一代的环境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抹上一缕绿色的亮丽色彩,从小就栽下绿色的希望。"
  在青少年的环境教育过程里,培育家长和教师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于文华认为,爸爸妈妈是孩子人生里的第一位老师,上学后老师的话又对孩子们影响极大。父母和教师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孩子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马路走斑马线、碗里不能有剩饭,孩子会跟着爸妈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幼儿园里饭前便后打开水龙头洗小手,孩子们会接受老师"节约用水"的理念。家长和教师们应该作为特殊人群接受环境教育。这是于文华对目前环境教育提出的惟一一点希望,这也恰恰是现实中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
  3  她说,如果大家都能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把绿色理念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那么环境保护就真的有了希望。
  受到于文华的邀请,记者来到于文华家里。于文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菜园,在这里,她亲手种植了许多有机食品。
  二分大小的院子里,长着郁郁葱葱的农作物。你往高处看,长长的豇豆轻抚着人们的面庞,黄瓜骄傲地展示着它们傲人的身姿,玉米棵子上结着几穗果实。于文华说这几穗果实是"漏网"的,不知什么时候自己钻了出来,没舍得拔掉,它便"自由飞翔"了。同样"漏网"的还有地上一棵不起眼的西瓜。晚上,主人家乘凉吃瓜掉下来的瓜籽,雨水过后它就开始了新的生命。挤在西瓜青秧边有不同品种的西红柿,好像不久前刚摘过一茬,青的多红的少。
  于文华挑了个稍大些半青半红的西红柿随手递给另外一名同来的记者,年轻女记者咬了一口就叫起来,我从来没吃过这么有味儿的西红柿!于文华笑了,转身摘了根长得结结实实的大黄瓜,自豪地举起来,"你们看!"转瞬"啪"地一声,记者拍下了这珍贵的镜头。端详照片,于文华笑得特别甜蜜,一种"幸福"溢满她的脸庞。在她心爱的菜园里,她还精心种植了辣椒、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菜、豇豆、韭菜,个个精神抖擞。记者注意到,菜园里居然还有几株野菜,这是于文华特意从野外移来的。
  当天还有两个摄影记者来采访,他们拿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空桶,想让于文华摆个节约用水的姿势。于文华拒绝了,理由是"这样太假"。她家里有大大小小许多的空桶,都是用来盛放各种废水的,比如淘米洗菜、洗衣服的水,下雨天储存下的雨水,这些水可以用来浇灌菜园。
  于文华说,生活中能节约下来的水,她都会留着。她指给记者看了几个收集水的桶,桶里盛有深浅颜色不一的水。深色的水是煮咖啡后渣滓泡的水,浅色的水是清洗咖啡壶滤网时接的脏水又加了些淘米水。这些水都是宝贝,浇菜地时用这些水,即节约了自来水又相当于给土壤上了肥,还不招虫子,一举多得。这不禁让人感叹,怪不得这菜园子里的蔬菜长得如此水灵呢。
  除了蔬菜,于文华还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密匝匝的果实累弯枝条,知了躲在树上鸣叫,蚯蚓在看不见的地下辛勤地"走出"自己的轨迹。月季、蔷薇、兰草排列在围墙边,等待着缤纷绽放的时刻,这些令满园绿色更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后院里还有几棵金银花,金色和白色的花儿随着枝条任主人盘回竹架。轻轻摆弄枝条的那刻,于文华眼神中充盈着柔情。
  "植物都是有灵性的。"于文华的话打断了记者的沉思,"真的,植物常常和人的心灵相通,你对它好,它就会茁壮成长,用风华正茂来回报你。"
  于文华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源于她小时候的绿色情结,源于她对环境保护的个性体验。当情结转换为人生体验的自觉行为后,沉淀着的绿色情结才最为珍贵,才愈发令人尊敬。
  不愿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于文华多年的习惯。可这次她却欣然接受央视财经频道关于节水专题的采访,她有话说。
  在摄像机镜头前,于文华对观众讲了几句话。她说:"如果你住在一楼,恰好有个小院子可以种点菜,你可以把家里的厨余垃圾作肥料,还可以接些雨水储存起来浇菜地。"
  听着她的话,看着院子里大大小小显然是"废物利用"的水瓶、水桶,不由想起了著名的民间环保人士梁从诫先生。梁先生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会会长,在国内外环保界、社会活动界都有着很高的声誉。梁先生家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桶,接洗衣做饭的水用来涮墩布冲马桶。他的这一习惯影响了数不清的环保志愿者。好习惯是不经意间养成的,好习惯也是可以传播的。就像于文华和梁从诫一样。
  2011年6月12日,国家节能中心、全国高校节能联盟主办的"给力节能减排、助推发展转型--全国节能文艺晚会"在国家发改委红塔礼堂举行。这次文艺晚会既是国家发改委组织的2011年度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一项主要内容,又是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晚会上,于文华除应邀演出之外,还和其他几位演艺界明星一起被聘为"节能宣传大使",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手中接过聘书。
  手捧聘书发表感言时,于文华带着自己多年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切身体会,发出肺腑之言:"节能是人人能做的事,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大家每一天都能身体力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畅享低碳生活。"
  作为著名歌唱家,她身负"宣传节能"的责任;作为践行环保的普通公民,她愿意告诉更多的人如何把绿色理念"落地"到每个人的举止言行中去。
  于文华总是留心观察那些不环保的问题,并且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她举了一个农村烧秸秆的案例。过去,农村人大部分靠烧秸秆取暖做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秸秆似乎成了累赘,弄回家没地放,在大田里烧了污染空气还被罚钱。每年秋收季节,环保部门查得再紧也挡不住农民偷偷地烧秸秆。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老百姓也知道要保护环境,却常常无从做起,或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焚烧秸秆,其实农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谁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对付秸秆呢?看来,政府的政策和老百姓的愿望,还没有"对接上",还缺乏让好政策落地的手段和办法。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于文华觉得,作为公众人物,她有责任做好"宣传大使"。于是,她痛快地答应了央视"节约用水"的专题采访,并希望通过这个片子告诉更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要教给老百姓一些能做到的、实实在在的"小窍门"。比如剩面汤淘米水刷锅洗碗、厨余垃圾沤肥种菜养花、关紧自家和外面的水龙头、接雨水浇菜园浇花、开车等人时要熄火并关闭空调、废电池不乱扔要送去集中处理、尽量不用宾馆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和毛巾,还有秸秆如何废物利用……
  她说,如果大家都能从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把绿色理念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心疼"土壤、"心疼"江河、"心疼"身边的环境,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有一种"负罪感",齐心协力多做节能减排的小事,享受简单生活带来的乐趣,环境保护才真的有了希望。
  于文华有首新歌叫《上善若水》,当她用流水般柔美的音喉唱出"上善若水,静水深流"时,相信每一位熟悉她、喜欢她歌声的人们,都能从中听出来自她心底深处"水的清韵"。
  水,是儿时纯真的记忆,是我们对大自然感恩的情结,是我们对绿色人生的追求。
  流淌着的水,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动;静溢的水,是绿色的思索与沉淀。
  在热爱水、歌唱水、节约资源、呼唤绿色生活的道路上,于文华思考、践行,当然还有尽心尽力地宣传,甚至布道。
  采访札记
    把环保变成生活习惯 陈金陵
  几次接触于文华,包括访谈后她特意打来两次电话,补充些“没有讲完的话”,给记者最直观的感觉,是她特别重视这次访谈。
  这是于文华亲口说的。事实上,她很少接受采访。她说,因为对《中国环境报》的信任,对环保工作者的信任,使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采访,对大家说一些心里话。
  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位著名的军旅歌唱家十几年前就开始关注环保,她为政府终于出台垃圾分类的举措而“特别高兴”,而且还马上认真去做。那时候社会上大多数人还不太懂得什么是垃圾分类,更没多少人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环境保护成了“时尚”,很多人以能口出几个环保名词为荣耀,视喊出几句环保口号为“时髦”。于文华却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环保成了‘时尚’。在我看来,还是说‘习惯’吧,一种生活习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环保变成个人自自然然的生活习惯,环保才有希望。”
  记者当然赞同。于是,记者去了于文华家,去了她的小菜园,啃了她种的真有黄瓜味儿的大黄瓜。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金陵
 
 

版权所有 于文华官方网站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8003035号-1
Copyright © 2003-2021 yuwen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